为满足老年人基础性、兜底性、普惠性养老服务需求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涟水县积极创新实践,推行老年助餐点、农村互助、乐龄驿站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等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,满足社区老年人不离家、不离伴、不离社区的家门口“一站式”养老需求,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一、多措并举,创新服务模式。该县认真贯彻省“舒心助餐”专项行动要求,坚持以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安心饭、暖心饭和放心饭为目标,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,多措并举,扩大服务供给、优化设施布局,探索出“餐饮企业+助餐”“养老机构+助餐”等老年助餐服务模式,已建立涟城街道东门社区等10个老年助餐点,有效解决老年人“吃饭难”问题。一是创新服务模式。涟水县通过交流考察、召开专题会议、广泛征求社会需求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推进老年助餐点建设。结合不同社区老年人口、服务半径、用餐习惯等要素,在做好改造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、养老机构服务设施的基础上,推出一批助餐点。二是优化服务内容。按照政府引导、社区主导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运营模式,科学选址,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助餐服务。实行灵活就餐,老人可堂食可送餐。餐品多样化,根据就餐人数和需求不同,餐食采取套餐、点餐相结合的方式,每餐以低油、低盐、低糖的健康菜品为主,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。部分助餐点除提供基本助餐服务外,还设立非助餐区间,拓展延伸棋牌、观影、中医按摩和运动器材等老人服务空间,解决为老服务单一问题。三是强化政策保障。完善助餐服务机制,规范助餐点建设标准,制定运营补贴、优惠折扣等政策,对运营满一年助餐点,结合助餐人数和频次等要素,给予运营资金补贴。制定优惠标准,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给予相应优惠标准,6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8折,8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7折,特困供养、低保老人享受5折,百岁老人免费。发挥社区主导作用,制作发放老人就餐卡,选择助餐服务企业,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和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,组织网格员、志愿者等多方力量,宣传参与助餐服务,扩大服务范围。
二、嵌入服务,推行互助养老。2024年以来,该县在保滩、红窑等镇街嵌入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,建立农村养老服务队,推行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实践,并在逐步推开。一是组建志愿队伍。保滩街道周集村组建以村委书记为组长的互助养老工作小组,引导党员干部、留守妇女、年轻健康老人作为农村互助养老带头引领力量,分为5个志愿服务队分区域开展各类活动,常态化巡访留守、空巢、孤寡等老人,定期走访排查老人的房屋安全情况和日常用电安全隐患情况。由志愿者队伍、村委会、受助老年人共同签订互助养老协议,开展助急解难、巡访关爱、精神慰藉、事务代办等互助服务。二是营造孝老氛围。对互助式养老理念进行宣传,引导社会力量、志愿者参与互助服务。保滩街道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郑培考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、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,平时经常就医,郑九超作为“小老人”志愿者,经常上门探望并帮助照顾其饮食起居和帮助就医。三是整合助老资源。充分整合卫生室、文艺队、理发店等本村现有社会力量,链接社会志愿服务力量,定期为老人组织常规身体体检、免费理发、免费拍照、健康知识宣讲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周到满意的服务。四是激发互助活力。保滩街道周集村互助养老设置综合积分制度,充分动员社区内有经验、有能力、有意愿的居民组建“党员带”“友邻帮”互助队伍,在全村植入“邻里助养+积分奖励”的运行机制,年底以积分排名的方式,对优秀的服务人员给予饭票、牛奶、衣服、理发等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。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,还提供送餐、打扫卫生、洗衣物等特殊服务。
三、因地制宜,建立乐龄驿站。该县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小区的养老用房,建立乐龄驿站,它们被老人们称为身边的“乐园”。一是加大投入力度。根据城区老年人分布状况,投入40万元,先后在中心城区新建美丽家园小区、碧桂园小区等4个乐龄驿站,为小区老人家门口养老服务提供了方便。乐龄驿站内拥有棋牌室、图书阅览、乒乓球桌、休闲按摩椅等,同时结合小区健身房、广场、超市等服务设施,为老人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。二是开展系列活动。该县美丽家园小区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,坚持党建引领,在“亲龄微家”开展“非遗剪纸进小区,传统文化润‘邻心’”活动,组织志愿者教老人、孩子折纸、剪纸、翻纸技艺。三是丰富文化生活。乐龄驿站开展以“冬至‘邻’聚力、幸福暖‘食’光”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系列活动,组织小区老人、孩子、志愿者及爱心妈妈一起参与包饺子、织手套、围巾等。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到乐龄驿站进行棋牌娱乐、运动休闲,周末还陪孩子们走进图书室阅读图书,满足“家门口养老”的需求。